小时候看惯了漫画上帝国主义的大鼻子,认为那是美国人与国人的最大区别。等到来了美国,周游各地,见得人多了,发现老美的鼻子并不那么大(相反,有些欧洲人确实有一颗大鼻子,尤其是北欧一带的)。区别呢多的是,我认为其一就是那个计划日程的记事本(国内有的叫“万用手册”,英文叫Organizer)。很多美国人都随身携带,上面有日历,有的是每天一页,每页又细分成小时,甚至刻钟。笔者求学时,每逢开学,大学里到处都是免费赠送的记事本,上面有校历、重大活动,当然也有广告。生活中,事无巨细,不管是会议、约会、午餐,还是生日、旅游、聚会,老美都会一件件列在上面。做起事来,首先是检查日程,找到一个时间点。一旦敲定,除非有什么紧急变故,很少临时变卦。很多人的日程都安排到几个月以外, 这点相信在美国看过医生的人都有体会:除非是小儿科,几乎不可能当天约,当天看。读前通用电气总裁杰克.韦尔奇的传记,你也会发现韦尔奇访问哪个工厂,出席哪个典礼,日程都安排在一年之外。
当然,技术在进步,年轻一代用的更多的是电子记事本。有些电子记事本甚至复杂如一个小型电脑。但不管多先进,其根源,都可追溯到那些老年人口袋中的那只老式记事本,有的简陋,有的精致。这种做事先规划的习惯,深深植根于美国人的生活中,可谓是根深蒂固。不管是幼儿园的演出活动,还是复杂的大型项目,都是先从规划开始。而对规划的教育则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。例如老师开学第一天,无一例外,都是从课程的日程安排讲起。笔者认为,美国人之所以能成功完成那么多特大型的项目,上至二战期间的诺曼底登陆,下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,每一个都涉及几万、几十万、甚至几百万的人,与其重视规划、善于规划分不开。中国的古话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,讲的也是这个道理。
由此甚至产生一门学科、一个行业:项目管理,专门研究如何制定目标、制定计划、实施计划、纠正偏差,以保质、保量、按时、按预算完成项目。项目管理协会(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,www.pmi.org)还设有“注册项目管理经理”的认证,受认证者数以万计。在美国,以项目管理为职业的,以千百万计。全世界范围,这个数目就更大。搜索一下因特网,那么多的学校授予项目管理学位,那么多的咨询公司从事或培训项目管理,足以说明问题。
扯得有点远,言归正传。规划在美国生活中如此不可或缺,乃至变成社会运作的一个基本规律。管理上有一句话讲得好:如果你失败于计划(意即不计划),那你计划失败(If you fail to plan, you plan to fail),讲的就是计划的重要性。如果不按照这个规律生活,你会付出昂贵的代价。例如出外旅游、度假,一般人都提前几个月、至少几个星期订机票、旅馆。很多航空公司、旅店也有相应的折扣。如果你拖到临出发才订,对不起,一张折扣下来两百元的机票,你可能得付三百、四百元,甚至更多。很多在美国生活久了的人大都适应了这种生活,也变得更有规划。但临行前订票、订旅馆的国人还是大有人在,不管他们在美国生活了多久。当然每一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。但这些人,如果不是自愿选择那么做的话,则是没真正领会、学习到在美国生活的精髓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也失去了学习到一部分美国文化的精髓,有悖来美求学的初衷。
当然,在远期、超远期规划上,美国人还面临很多挑战。例如退休养老。婴儿高峰期的数以千万计的人都临近退休,面临的则是储蓄不足,很多人无法退休或退休后生活无保障。这与美国社会过于重视短期而忽视长远规划有关,更与其缺乏储蓄的习惯有关:今朝有酒今朝醉。放在国人身上则不是什么问题。或许这与国人生性中的不安全感有关:因为不安全,所以自然不自然地储蓄,却完成了长远规划。这也是在美国,很少听到中国人破产,也从没看到有亚洲人流浪街头(尽管流浪街头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没钱、没地方住,更主要的是感情方面的原因)。
宝红先生横跨中西文化,对中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点和彼此的互补性有很深的体会,期盼能看到更多类似的中西文化对比方面的描述和指导。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