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芯与民族情结

| 暂无评论

在《IT时代周刊》看到一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提供的专稿,提到海信制造国内第一个国产电视芯片海芯,其决策原因(之一)是"中国年产近7500万台彩电所有的芯片没有一个是国产的,仅2004年上半年,我国进口芯片价值就达262亿美元"。这海芯的开发成功让人高兴,网上看到一些文章,大都是说电视芯片方面的苦大仇深,动不动就遭外国厂商刁难,海芯算是替国家扬眉吐气。看样子,海信是在拿惯用的民族情结说事,而这事儿与民族情结挂上钩,却不由得不让人说几句。

笔者虽身处半导体行业,但对彩电的芯片实在了解太少。中国是不生产这玩意儿,但这么多年,或许是笔者孤陋寡闻,还没听说过哪个海外公司思谋着卡中国的脖子,限制供货,哄抬物价。相反,面对全球彩电生产和销售第一大国,哪一个国外彩电芯片商敢把中国的这些彩电大厂怎么样?就象笔者所在的半导体制造设备行业,基本上被美日两国垄断,但现在70%以上的新生意来自亚太地区,设备制造商哪一个不是惟韩国、日本、台湾、大陆的芯片制造商之马首是瞻!当然,这些海外彩电芯片商可能在价钱上没有国内那些小厂好说话,这一方面与其比较高的成本结构有关,另一方面也与其经营策略有关,但八成还不至于戴上"与我大中华为敌"的帽子。所以,海信开发了这海芯,很难算作是"为民除害",自然也就用不着提到这等高度了。而且与其说是"为民除害",倒不如说是"为竞争对手除害",因为"受海外芯片厂家害"最大的,莫过于那几个彩电生产巨头了。对海信来说,海外芯片商带来的"害",恐怕不及这些国内竞争对手带来压力的十分之一。从来听到的都是这些彩电巨头的价格战,大有同归于尽的架势,哪里听到过海外芯片制造商让这些大公司没法生存!海信再傻,还没真傻到"笨狗咬狼","为竞争对手除害"这一步。所以,"为民除害"的高调还是少唱为上。

话又说回来,中国不能生产或产量不够的东西很多,但也未必是"海外反华势力"就拧成一股绳来算计中国。例如闪存这东西,中国也是地地道道的进口国,日本、韩国、台湾、欧美的生产厂家不也为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,闹到整个行业都难盈利的地步。不要说"国际"公司不是铁板一块,即使同一个国家的公司也很难做到"合谋算计"中国。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,中国一项大工程招标,中标的日本建筑公司的报价就比中国的标底低40%左右,为中国节省几千万美元(具体数字忘了,惭愧,建筑可是笔者的老本行)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他们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,另一方面也因为日本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。这就跟国内的彩电业一样:我们的销量、产量占过世界的一半,也从没听说过中国的几个巨头串通好,合谋算计那些非洲的小国,哄抬彩电价格(相信中国彩电的价格再提上10个百分点,跟别的国家产的相比还是有价格优势)。所以,国际竞争,也不要太泛政治化。再说,民族情结带来的,向来就很难说是福还是祸。要知道,希特勒也是靠着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上台,干着灭绝人寰的勾当;日本帝国主义的"大东亚共荣圈",核心还是大和民族的民族情结。所以,民族情结这个旗子,还是少打为妙。

"为民除害"未必真,旨在谋利却不假(这不是什么坏事)。新浪网上转载的《第一财经日报》的一篇文章提到,海芯比国外同类产品大约每片便宜5美元,这就意味着每年可为中国整个彩电行业节约3.75亿美元(5美元/台 x 7500万台/年)。海信信誓旦旦地开发海芯,与其是"笨狗咬狼","为竞争对手除害",不如说是冲着这成本优势来的,相信明眼人还是看得清。这本身没错,"无利不起早",企业就应奔着利润去。如果海信拿这作说词的话,至少可留下个"真小人"的名头(笔者从来就不认为"真小人"是个贬义词);但打出"为民除害、为国争光"的旗号,却多少有点"伪君子"的嫌疑。当然,就凭这个给海信戴上"既想做xx,又想立xx"的帽子却有点言之过头,特此声明。

这篇专稿还提到,我国的芯片进口在2004年上半年就达到262亿美元。这数字真假用不着去辨,但紧跟在7500万台彩电后面,难免有人会误解为彩电行业的芯片进口达到这个数字。但做个简单的计算,这半年262亿美元,一年就是524亿,平摊到7500万台电视上,每台彩电就是350美元,2000多人民币。好像不怎么对头。搜索百度,看到广东电子商贸网上的一篇文章,才知道这262亿美元是全国所有的芯片2004年前半年的进口额。至于这个数字是不是国家商务部的统计,笔者就没有进一步查询。光华管理学院不辨真假地把这些数字套到一起,专家学者的严谨到了哪里,真是让人无话可说。更有趣的是,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"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",而不是某个具体人,大概光华管理学院也没法拿"该文仅属作者个人意见,与学院无关"来做说词了。此外,拿机构名称集体署名的方式在文化大革命中挺常见,后来近乎绝迹,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才子们把这传统继续下来,算是"教书育人"与发扬"国粹"两不误。

笔者注
1. 《IT时代周刊》的这篇关于创新的文章立意还不错,不要一棍子打死。读者感兴趣的话,可阅读原文。当然,文章开出的"药方"(战略建议),自然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了,请读者明鉴。
2. 这不影响笔者对《IT时代周刊》的看法。这个刊物是笔者读过的整体水平非常高的刊物之一,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排。总编曹健写的一些随笔,深度、语言都非一般刊物的主编可及。笔者曾引用曹先生的一篇文章,感兴趣者可阅读
3. 笔者的一贯宗旨是catching people doing right,在这里却有鸡蛋里找骨头的嫌疑,言行不一,与人为过,先自行谢罪。

评论

关于作者

  • 刘宝红,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MBA,专修供应链管理,现在硅谷从事供应链管理。他是美国注册采购经理(C.P.M.)、六西格玛黑带。
    联系方式:bob.liu@asu.edu
    更多文章,参见
    “供应链管理专栏”:
    www.scm-blog.com
    “备件规划专栏”:
    www.SparesPlanning.com

关于此日记

此日记由 刘宝红 发表于 6, 2008 3:13

此Blog上的上一篇日记Devils are in Details - 魔鬼藏在细节中

此Blog上的下一篇日记过去

首页归档页可以看到最新的日记和所有日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