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衰退,立竿见影的是生产部门的订单下降。售后服务的生意会减少,但幅度不会那么大,也不会那么急,因为卖掉的产品还需要维修、服务。所以,裁员风潮一来,生产部门首当其冲,幅度大,裁员快。正因为如此,有些人就希望转到售后服务部门,权当进了避风港。
这不是,一年前有个人就离开生产部,来到售后服务,算是先知先觉。但是,这次裁员,他还是没能幸免。他本来觉得自己挺安全,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,情绪波动很大,估计说了些不够职业的话,做了些不够职业的事,跟公司搞得很僵,甚至连跟部下道别的机会都没有。
其实哪儿也没有铁饭碗。“安全感”从来就是种错觉。公司与员工之间没有多少忠诚度而言,如履薄冰、兢兢业业,始终抱着生于忧患的想法者,生存下来的几率倒可能更高。笔者自从2003年来硅谷第一天,就抱着随时可能被炒掉的心态做事。因为作为员工,结局只能有两个:要么被公司炒掉,要么炒掉公司。这两种情况可能随时发生。听上去残酷,但只有这样,期望上才会合理,心理上才能准备好。
过着刀刃上舔血的日子的人,往往对风险的感觉也就那样。置于死地者往往后生。逃避风险不是良策。把头埋在沙子里无异于掩耳盗铃。正对风险,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(而且它确实是生活的一部分)。
创业也不能消除就业风险,反倒让你时刻处于失业状态,因为客户随时有可能不给你生意。但正因为人们对这种风险认识得很清楚,人们在失去生意时的反应反倒没有比失业更强烈。
没有安全港。与狼共舞,与风险共存,置于死地而后生,才算安全。
时时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,才能保持一定的敏锐性和洞察力,才能避免“温水煮青蛙”的悲剧发生。
期间需要有自知之明,明白自己的核心价值在哪里,然后用心经营。
在价值取向上也要注意心态的平和,付出和回报未必完全符合。
不要问企业为你做了什么,而要问问你为企业做了些什么。
一句话: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
可能缘于大家对“安全”和“安全感”的认知标准不同,于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。常常听到身边的人讲在国企有安全感,一辈子的铁饭碗。更有甚者把“安全”和“稳定”等同起来,觉得几十年如一日的在一家公司做事这就叫“安全”。但要知道天下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,巴林银行倒闭了,雷曼兄弟倒闭了,甚至连通用汽车这样的巨无霸都在申请破产。而真正的“安全”并不是来自于你所处的公司和位置,更重要的是你的状态是怎么样的。就像一些公司在大面积裁员的同时也在积极的招聘,所以裁员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人太多了,而是没用的人太多了。而你的安全于否则取决了你是哪一类型。
“安全感”从来就是种错觉,我喜欢这句。或许要花掉大半生在安全与风险中平衡自己吧。不断提高,迎头而上,兴许是上策。
其实,任何情况下,人的思维都应该随着环境转换。就像在下,早在N个月前就已经发生了改变。每一天,都是这样想的:这时工作的第一天,也是最后一天,所以要专心致志地做好每天的事情,丝毫不能懈怠。之所以说是第一天,是因为还有很多东西必须去学习,必须去领悟,保持一颗好奇的心,不能因为一份工作有了些许的熟练程度而放松;之所以说是最后一天,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,明天会出现什么,所以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完成,不留下遗憾或遗漏给明天,也许明天的事情安排的很紧张,或者发生重大变故而令人无法继续今天的事情。
说的很有道理,以前没有经历过,没有太深的体会,一直觉得安全舒适,这次终于轮到自己头上了,有种说不出的感觉,我也是这样鼓励自己的,置于死地而后生。既然发生了,就去面对,然后积极的去准备。Have a try even fail, never try must fail.
Hi Bob,
Congratulations on your new blog layout!
对于危机,
俺还不能从容面对,总是下意识的逃避去想它。
但是我知道在什么时候我必须做些什么准备, 以避免某一天一些问题真的出现时,措手不及。
知音难觅!受益匪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