减法让人做精、做好,乘法让人做大。前者很大程度上是个人成功,造就专家人才;后者则是社会成功,造就领导型人才。
"浑身是铁,能打多少根钉子",说得是专家人才的极限;"万军易得,一将难求",说得是领导型人才的稀缺。
个人成功造就专家,但专家就是一天工作24小时,单兵作战,产出还是有限。要更上层楼,就得用乘法,让部下、团队、同事、社区更成功,团队作战,把饼做大。这就是领导和领导力。如果把自己定位在专家型人才的话,沃尔玛的创始人八成是给美国小镇增加了一名优秀的街头小店老板。他的成功,其实是从专家型人才过渡为领导型人才的成功。
教育的失败不是没有造就足够的专家,而是没有培养出足够的领导者。个人发展的短板往往不是没花足够的精力做减法,而是对乘法重视不够。专家型人才大多不是天生,领导型人才也大多是后天养成。很多人一辈子也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成了副总裁,另一些人则一直在基层。他们忽视了前者致力于做乘法、让更多的人更成功的事实。有些人或许意识到了但不愿意承认,而归咎于善于钻营、能说会道等。这些人注定很难成为领导型人才。
对领导型人才的定义很多。我的标准很简单:他们是不是让周围的人更成功?后面的就顺理成章了:要想别人成功,就得自己先成功(打铁先得自身硬,role modeling);要想别人成功,光靠帮助他们不行,重要的是要激励他们,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潜力,由外在驱动转为内在驱动(就如柯维所说,领导力是把别人的潜力表达得如此清楚,以致他们自己也能认识到,communicating和motiviating);要想别人走某条路,自己先得走一番,找到那条路(path findng);帮助他们设定更高的目标等(goal setting)。
认识到了乘法的重要性,那么如何做起?其实很简单:看周围的领导型人才怎么做,从学习、模仿开始。领导型人才到处都是。学校、医院、社区、公司、政府,凡是那些能让更多的人成功的人,都是值得效仿的对象,不管他们的职位是多么平凡,他们看上去有多么普通。
两点之间,曲线最短。你会发现,帮助更多人成功的过程中,你不知不觉会成功。
成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,需要的素质是多方面的,知识、技能、勤奋、天赋等等,这不一而论。但我想说的还是心态的问题,在我们传统的认识中,感觉领导做得好就是如何自己事必躬亲地去成就一番事业,却对那些帮助别人成功的人而视而不见,顶多称之为幕后英雄,语气中颇多轻视。从Bob的文章中受到的启发就是我们要逐渐改变一些传统的观点和认识,对“成功”有一个更宽泛的定义,即成功不仅仅是自己去做事情,帮助别人实现自我同样也是一种成功。对客户来讲,你帮助客户实现了他的价值的同时你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;领导力也是这样的,通过实现下属、公司、上级的价值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,或许这是目前对领导力最好的诠释吧。
很难说乘法能造就领导型人才,身在世界500强某企业,更多的感受是山头主义,是权力或者技术的个人垄断,领导多的是平衡主义,很少有锐意进取的类似明治维新的魄力,更多的是不求用功,但求无过的保身哲学.相信乘法的应用很难撬动这样的格局.
这些人叫领导,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leader。正因为他们的这种心态和做法,他们做不大。所以我们不能以他们为楷模,他们的行为、思想也不应该成为标准。
而且500强也不意味着什么。大公司,其实思维、行为上往往更不入流。这也是为什么500强的名单几年就变得面目全非,没多少公司能长久。即使长久,也不代表什么。规模从来就不是成功的标志。
向少有的那些真正领导看齐。他们不一定在你的公司里。
Balon 在Bob 09.5.30>一文评论中的期待和心愿被宝红老师满足,感谢。
付出和回报有时并不成正比,付出的前期是量变的积累,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实现质的飞跃,回报将“乘”风破浪,成幂级数增长---
99摄氏度的水还不足以沸腾,再“加”一把柴,将实现跨越。宝红的“乘法”其实包含了“加法”又远远超过了“加法”的速度。受益匪浅。
本人也在500强公司,但真的并没有其他更多的意义.内部职位的提升更是非常有限.
还是自己做好自己的规划,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.大公司做人,小公司做事.该学的东西学得差不多了,该出师的时候再跳出去寻找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吧.
刘老师,硅谷客的文章是否有出版计划?
没有错,"帮助更多人成功的过程中,你不知不觉会成功。" 心态决定一切.我们需要乘法, 并不是需要大, 而是需要强; 需要一种游戏的规则,能使大家各尽其能,把游戏玩下去.
偶也是在500强德国的公司做采购, 发现新的模式和变革很难在工作之中执行, 大家更多的是明哲保身. 渐渐的自己也会被慢慢的同化, 希望有什么机会可以改变一下. 坚持不懈,相信坚持的力量. 有什么好的机会, 希望大家可以介绍一下. 谢谢
看了大家上述的回复,内心长久以来的一个疑问,有了一个初步的可以说服自己的答案!我所在公司强调主人翁精神、强调执着拼搏、强调人品,公司的掌舵人是属于内敛、做事型的,公司的人际关系简单,绝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工作,围绕工作,虽然会有一些不愉快,但大家都知道所有人都是为了工作。我经常很难想象外资公司的按时上下班,如何能保证工作做好?如果工作不用心,怎么能做的更好?我经常要加班,白天做好常规工作,晚上与相关部门开会、就问题讨论解决方案,或者自己在办公室考虑现有的问题如何能更好的解决,白天根本没有时间系统考虑这些问题,所以在我的头脑中,正常时间下班,工作肯定做不好。
不过,我坚持我的风格!
很偶然的机会发现“硅谷客”,在这里看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。尤其难得的是,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,还有管理思想的引导。刘老师,加油啊,希望有更多的好文共享。